
踢毽球运动历史悠久,但究竟始于何时,并无确切记载。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期,踢毽球就已经非常流行了。另外,古代的名物考据家认为踢毽球源于蹴鞠,如宋人高承《事物纪原》称踢毽球为“蹴鞠之遗事也”。
在宋代,毽球的规制、形状、制作方法已经基本确定。在高承的《事物纪原》里面就记载道:“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可知此时踢毽球有边跑边踢之法,且不光用脚踢,还用膝、腹、头耍弄毽球,“耸膝”、“突肚”、“佛顶珠”即是。
宋代,由于踢毽球的人多,还产生了以卖毽球为生的小商业。南宋词人周密写的笔记《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条,列举了首都临安城(杭州)里经营各种玩具的小商业,如风筝、粘竿、毽子、鹁鸽铃、象棋、弹弓等等。
踢毽球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明代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可见踢毽球已成为民谚的内容,而且发展成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至清未踢毽球已达到鼎盛时期,它不仅被人们用作养生之道,锻炼身体,还与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并提,一些人更以会踢毽球为荣。
另外,明清时期踢毽球形成了很多赛事活动,并且技艺到了鼎盛的水平。崔灏在他所写的《通俗编》记载道:“今京市为此戏最工,顶额口鼻,肩背腹膺,皆可代足,一人能兼应数敌,自弄,则鞬子终日绕身不堕。” 由于踢毽球趣味盎然,观之赏心悦目,故人们踢毽球的场景也成为民间艺术家的创作题材。
新中国成立以后,踢毽球作为表演的节目,受到了很大的欢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更好地推广踢毽球运动,踢毽球被列入小学的体育科目中。
从踢毽球运动的历史发展来讲,踢毽球运动第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是在1987年的时候,中国毽球协会成立了,踢毽球有了专门的组织,这可以让群众更好地参与到踢毽球运动中;第二个发展就是有了踢毽球运动赛事,比如说在1984年的时候,国家体委把踢毽球列为全国比赛,并且把踢毽子改叫为“毽球”,同时也制定了很多毽球的规则。新世纪后我国踢毽球运动走向国际,成为国际毽球比赛上的传统强队,经常能够夺得奖牌。
藤球运动源于15世纪的苏丹国统治下的马六甲一带地区,由马来西亚的“sepak raga”运动发展而来。当时,人们在劳动之余,围成一圈,不用手和胳膊,用头顶球、用脚踢球,使之不落地,传踢一个藤球(raga),使其在空中停留尽量多的时间。
这种轻松愉快、消除疲劳的运动很快便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传开了。 早在11世纪,东南亚国家文化中就有关于藤球运动的记录。在泰国,它被称为“takraw”,在菲律宾称为“sipa”,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称为“sepakraga”,在缅甸称为“ching loong”,在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称为“rago”。
自从东南亚的爱好者们加入球网并制定了类似排球的规则之后,藤球比赛变得更激烈,挑战性更强了。1945年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举行了一场藤球表演赛,引起了巨大反响。此后,藤球运动如燎原之火传遍了马来半岛和东南亚各地。1960年,一套完善的比赛规章制度建立起来。这项运动被定名为藤球(sepaktakraw),并进入了东南亚运动会。
现代藤球的产生仅有4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藤球运动中网的使用为标志的。泰国前教育部长科·乔哈利对推广藤球运动作出了一定贡献,被认为是“现代藤球运动之父”。科·乔哈利经过努力,使藤球于1965年被正式列为两年一度的东南亚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并开始在东南亚国家中流行起来。1982年藤球作为表演项目进入亚运会,并被列入1990年北京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藤球运动发展较为缓慢。1987年底,亚洲藤协率队来华访问表演,精彩的表演赛令众多中国观众大饱眼福。这次访问对我国的藤球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此中国也开始这方面的练习,并开始介绍并推广这项健体强身的竞技运动。